然而没想到的是,元月26日上午10时,妹妹打来电话:“哥快回来吧,父亲不在了。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,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!父亲心地善良、安静祥和、乐观开朗、红光满面,在我心目中,老人家是一定能够岁至期颐的……
但天不遂人愿!我和弟弟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紧急赶回家,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送别了父亲。尽管疫情当前,仍然有很多亲友按照防控要求,陆续来与父亲告别,父亲的一位同事还在灵柩前亲笔题写了挽联:痛失良师箴言常在耳,深明大义益教再求谁。
作者父亲宋殿友先生
办理完后事,我和弟弟、妹妹一起陪伴着母亲。沙发上、餐桌前、卧室里,处处留有父亲的痕迹,我们感觉父亲并没有走远,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父亲。晚上,我躺在父亲曾经睡过的床上,脑海里全是父亲的身影,想起父亲一生伟岸、内心坚韧,却把满满的爱和至真的情全部给予了我们,作为长子的我感受尤深,特别是父亲那几次因我而流下的晶莹泪花,我更是始终铭刻在心。
第一次见到父亲流泪,是在我11岁的时候。在一个深秋的周末,为了帮父母分担一些农活,自己带着镰刀,去村头责任田割红薯秧子。由于劳动经验不足,又急于把活干完,我把锋利的镰刀挥得又猛又快,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膝上,厚厚的裤子被划透,鲜血流满了裤腿,疼得我坐在地上直哭。旁边的小朋友见状赶紧回去报信,父亲飞快地跑了过来,一边安慰我,一边背起我,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把我送往乡镇卫生院。当医生脱掉我带血的裤子,看到我皮肉外翻、膝盖骨显露,需要缝合7针的长长伤口时,父亲的眼中浸满了泪花,心疼地望着我,并小声说:“以后可要小心啊,千万保护好自己。”此事虽已过去44年,但我仍清晰地记得,父亲背着我奔跑时那急促的心跳声,以及他上衣后背那大大的一片血迹。当后来我有了女儿时,才真正体会到“伤在孩子身上、疼在父亲心里”的那种感觉。
第二次见到父亲流泪,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。我一向学习比较努力,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,这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。但在初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,我的物理成绩差得有点离谱。父亲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,又是物理系毕业的,我们经常以父亲数理化学得好引以自豪。当父亲知道我的物理成绩后,耐心地帮我分析原因,告诉我学好物理的重要性,并把他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我。但心高气傲的我并不以为然,甚至有些逆反,竟和父亲顶撞起来,说了一些让父亲伤心的话。父亲一气之下,抄起旁边的木棍给了我一棍子,这也是父亲唯一的一次打我。到了晚上,父亲抚摸着我的头,关切地问:“打的还疼吗?”在灯光下,我看到父亲眼眶里闪现着晶莹的泪花。我明白,这泪花是爱子心切之泪,是望子成龙之泪,更是父教责任之泪!“不疼了。”我非常内疚地说,感到很对不起父亲。之后,我再也没有与父亲顶过嘴,再也不敢放松任何学科的学习。初中毕业时,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,以校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河高中。

作者陪伴父亲宋殿友先生参观人民大会堂
参军第二年,我得到了一个好消息:因父亲教学成果多、学历比较高,全家都转成了城镇户口,家中的责任田也及时归还了村里。我高兴地想,父母再也不用下地干农活了!可谁知,勤劳的父亲,竟然利用业余时间,把房前屋后的角落开垦出来,种上了棉花和花生。秋收后,父亲把新棉花弹出来,让母亲为我缝制了棉衣,他还亲手把花生剥成粒,用沙土为我炒好。父亲在信中说:“你在内蒙戊边,一定要穿厚点,咱家自己收的花生,和战友们一起尝尝。”当穿上父亲寄来的棉衣时,我感觉从身上暖到了心里,站岗放哨、加班加点再也没感觉到冷、感觉到累,和大家一起吃着炒花生米时,我自豪地说:“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花生米!”战友们都非常赞同。
第四次见到父亲流泪,是在我考入军校的时候。1987年8月,我收到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,从内蒙古赶往石家庄,与父亲约好了在西郊动物园门口见面。“保华,我在这儿!”父亲很快就找到了我。当四目相望时,父亲激动地眼泪都出来了,他一把抱住了我,并接过我肩头的背包,“4年没看到你了,比以前精神多了,还是部队锻炼人!”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,父亲坚持帮我背着厚重的行李,一直把我送到学校门口。当天晚上,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,细细回想白天与父亲见面的情景。那年父亲已经50岁了,额头上增添了不少皱纹,在离别的4年中,自己也未能帮父亲分担什么,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一人肩上。母亲体弱多病,弟弟妹妹年幼,父亲一边忙工作、一边忙家务,不知吃了多少苦、受了多少累!是父亲燃烧了自己,才成就了儿子的进步。特别是父亲看到儿子的成长,他流下了思念之泪、满意之泪、欣慰之泪。作为长子,我必须为弟弟妹妹做好表率,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亲浓浓的爱,这也是我努力拼搏、刻苦训练、奋发向上的内生动力。
军校毕业后,我经历了8个单位、13个工作岗位,不论从事何种职业,父亲都非常支持我。他经常说:“服从组织安排是一种胸怀和品格,干一行爱一行才是正道”。记得我刚转业到地方工作时,需要到全国各地去做业务,曾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,每当束手无策时,父亲都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鼓励:“你需要多思考,多发挥自己的优势,真金不怕火炼,你一定能行!”正是因为有父亲的加油鼓劲,才使我始终充满力量和勇气,在工作中不断攻坚克艰,连续5年超额完成任务指标,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深情回忆父亲,他只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中学教师,但他37年如一日投身家乡教育事业,不仅被评为同时代全县中学唯一的中教高级职称,还被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表彰为从事乡村教育的积极贡献者。父亲以他的大爱育得桃李满天下,以他的大善赢得业界好口碑,以他的大福获得了美满欣慰的一生!这是在遗体告别时校区党组织对父亲的客观评价,值得我们认真学习。
按照父亲生前的愿望,从他的退休金中将捐出一部分资金,用于改善他生前所在校区的教学条件。校区领导也同意接受父亲的这份爱心,计划建成一个书屋,以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。
父亲的一生,不曾说过几句豪言壮语,但他的身体力行,始终打动着我们、感染着我们。父亲不仅是照亮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,更是我们心中威严屹立的丰碑!感恩感激感谢我亦师亦友的父亲,是他的关心关爱和鼓励,永远润泽着我奋勇追梦、不断前进!
作者简介:宋保华,男,1966年1月出生,河北清河人,1983年10月参军,1990年7月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院,先后在内蒙古军区包头市守备第二师,北京军区大同市第322医院,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16年,转业后在河北日报,中国新闻出版报工作20年,现供职人民美术出版社。